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这个话题,要从8号的一则新闻说起。
8月8日,有这么一则新闻迅速被海量信息淹没,那就是,一位名叫马丁内斯的前Facebook高管,因对人工智能主导的未来深感悲哀,毅然辞职,带着**,隐居在西雅图北部的森林。
而就在上个月的软银大会上,孙正义预言人工智能将进入所有产业的中心,通过大数据不断进化,得数据者得天下;与此同时,软银投资的OneWeb正放飞900个卫星,帮助建立物联网……
孙正义说,20年前,他判断超越之年为2018年,几年前,他又重新估算了一下,依旧是2018年。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双手一摊,说上一句:“和我有关系吗?”
要知道,三年前,当“互联网时代”这五个字开始在各大媒体及文章中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以为意。
01
前两天接到一位曾经的同事打来的电话,她从别人口中听说我最近开工作室的消息,既羡慕又很好奇,聊了一圈之后,她说最近越来越感到,年近不惑的她每天都在“混日子”,眼看着公司业务日渐萎缩,有门路的同事都各奔东西,她也不止一次萌发跳槽的念头。
然而当她坐下来仔细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才赫然发现,这几年自己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任何长进,只是练就了一张嘴皮,她也习惯了培训行业里有课就上没课就在家休息的相对自由的生活,不想回企业继续上着朝九晚五的班操一堆心,但眼看着招生数量急剧下滑,公司管理越来越严苛,赚的钱越来越越少,她不免心生恐慌与焦虑。
我说:“还记得两年前我们在一个饭馆吃面,当时我说这个行业迟早会面临洗牌,我们要提前做规划与准备,但你却笑我杞人忧天”。
对方深深地叹了口气。
多年的职场经验告诉我,如果你到了快四十岁,依然无法在一个行业出类拔萃,你真的要当心了。
根据我的观察与分析,绝大多数的职场老油条也好,甚至你看不惯的那些混日子的人也罢,他们最开始也是和你一样,怀揣着一番雄心壮志恨不能在职场大展拳脚,然而后来,他们渐渐习惯了这种安逸的环境,也渐消磨了斗志,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越来越发现,自己练就的本领和能力只适用于这家平台和公司,他们不清楚也不知道自己出去了还能做什么,逐渐丧失了自信,越不想动就越不能动,越不能动慢慢就再也动不了了,直到某一天,被公司列入到裁员名单里,这才彻底慌了神。
按照那个同事的话说,当年自己进入这家公司的时候,被公司表面的名气和规模吸引,感觉自己像是握住了一把好牌,可多年过去,这副“好牌”竟成为自己最大的制约,慢慢变成了一手烂牌。
02
大体说来,每个人所处的职场环境大体分为三类:
一类是非企业单位,比如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是所谓的“体制”,相比企业而言受市场影响较小,这层“体制”成为一道无形的屏障,会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你;但同时又是一座看不见的高墙,在某种程度上消磨你。
在企业环境中,分为两类企业,一种垄断企业,比如电力公司啊,烟草公司这种,这类企业的壁垒很高,一般人只能望洋兴叹;另一种就是非垄断企业,根据公司规模,又分为非垄断大企业和非垄断小企业。
对于非垄断小企业里的职场人而言,他们最具有危机意识,首先公司平台本身就不大,其次存活寿命也短,说不定哪天说倒闭就倒闭,最后这种企业受市场影响很大,稍微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是一个致命打击。
这些小企业的员工往往会密切关注外部市场动态,他们深知公司靠不住,唯一能够依靠的也只有他们自己,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钻研该如何提升个人能力;还有就是,通常小企业的工作量也没那么大,他们会有一定的闲暇时间琢磨未来的方向。
等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拿上一笔本钱,做一些生意或**,经过几年的努力,结果往往没那么差,甚至有的还发了财住上了豪宅开上了好车。
而那些垄断企业里的员工,因为行业的特殊性,目前还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
而每逢时代变革期,受影响最大的反倒是那些非垄断大企业里的员工。
03
不得不说,很多大公司的分工精细化程度非常高,你一开始进去感觉会很兴奋,就像我那个同事一样,每当给亲朋好友报上公司的名字时,周围的人都啧啧称叹说:“这家公司我们听过,闹市区里到处都能看到公司的广告,应该是家很有实力的大公司。”
同事难免会被这样的夸赞冲昏了头脑,误以为公司的实力等同于自己的实力。
事实恰恰相反。
正是因为这些大公司分工非常细,你在公司整个链条中只是充当着一颗螺丝钉的角色,每项工作都采用标准化的规范与流程,你做还是他做并没有本质区别,换句话说,谁做都一样。
就好像之前我所在的那家大公司一样,基本上只要你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哪怕你没做过培训都没关系,公司会有统一的讲义和培训体系,一个完全没有做过培训的人经过一两个月的培训就能排课上岗。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有个新校区才开业缺老师,领导就直接把一个刚从总部培训回来的老师派过去做主力老师,按照领导的话说,反正新校区一开始招生并不多,正好这个老师可以有段适应期,等校区招生稳定了,她的上课能力也基本成熟了。
而所谓的内部名师,多半是商业包装的结果。
那一年,我去公司总部参加年会的时候发现,这些看起来亮瞎眼的头衔与封号,其实只能在平台内部才有用,一旦你走出这个平台把自己放在市场上,未必有多少人愿意买你的账。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公司里不少中高管人员平日里看似趾高气昂,但在老板面前俯首帖耳恨不能跪舔的原因所在。
就像公司的一位前辈当时对我推心置腹说的那句话一样:“我何尝不想离开这个公司?但是我发现,其实一旦离开这个平台,我的这些头衔甚至经验,压根不值钱!”
这就是大公司里不为人知的温柔的陷阱。
你会发现,自己这些年所具备的为数不多的技能,更像是为这个企业“量身定做”的一般。
04
还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企纷纷倒闭,你仔细整理下倒闭的国企名单不难发现,多半都是属于“非垄断大企业”之列。
这些大企业从来就不靠人,它们自有一套规范和制度,包括岗位的设计都高度精细化模块化通用化,它可以最大化地保证一件事情,那就是不论谁离开这家企业,它都可以迅速找到其他人替代,也就意味着,离开了这家企业,你的经验毫无用武之地。
曾经有位咨询者就是这样,她当时所在的那家企业规模很大,用的是企业自主研发的内部操作系统,这位咨询者十几年来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将手头的单据进行录入整理,等到被企业裁员去外面找工作才发现,很多企业压根不用这种操作系统,她这些年所积累的系统操作经验对于其他企业而言毫无价值。
这是这类非垄断大企业的第一个陷阱,就是你以为的能力,实际上一文不值。
也有人可能会质疑,说你说的是不是太偏激了,所谓事在人为,如果像《我的前半生》里贺涵那样,走的时候能够带走公司的资源,不也能为我的创业做个铺垫吗?
只能说这样的想法太天真。
《我的前半生》这类电视剧充其量不过是给都市职场人灌下去的一剂麻醉剂,就像曾经的言情剧那样,不现实的剧情也只能在电视里上演,要说在大公司,你就算做到了销售总监职位,等你哪一天辞职不做了奢望带走公司客户,只能说你把客户未免想的太简单!
那些客户当初为何和你打得火热?还不是因为冲着公司的品牌。
等你辞职了自己创业的时候你再去找他们试试?他们还会找你吗?
所谓“人走茶凉”,说的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
这是大公司的第二个陷阱,你以为的资源,其实不过是沾了公司的光。
大公司的第三大陷阱,就是会想方设法将你开发的资源占为己有,变成公司的资源。
比如我那位同事吧,当时进那家公司之初,为了帮助校区冲业绩,接连介绍了好几位亲朋好友过来报名学习,前台将他们的信息搜集来之后紧接着就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这些客户的信息录入到公司的系统里,所以即便以后你走了,你曾经介绍来的这些资源早已变成了公司的资源,你走了其实什么也带不走。
所以在大公司,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员工,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照常运转,反倒是你离开了公司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05
我依稀记得,两年前的我在那家面馆对我的同事说,公司不宜久留,我们该早做准备与打算,我和她说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比如我打算开通公众号、建立个人品牌、时机成熟自主创业等等,还记得那位同事拍了拍我的肩膀,叹了口气说:“我根本就不知道你在和我说什么,你比我小,反正作为一个老人,我只能说妹子,我已经完全看不懂你了,你说的这些东西很虚,哪有一样实在的呢?”
我把这些过往说给她听,她只是笑笑,说不管怎样,同事们看到我似乎过上了另一种令他们向往却无法理解的生活,他们也在私底下议论,很多人表示根本看不懂我现在到底在做什么。
我感到了一股深深的悲凉。
我终于意识到,令人闻风丧胆的裁员失业等悲剧,原来是从一个人和这个世界脱节、拒绝新事物开始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