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飞 (Eden)

专注品牌营销与心理学研究,期待与大家交流心得、分享实战经验,愿每位来访者都有所收获!

孩子欺凌他人的根源是什么?试试心理学家解决欺凌问题的方法

我的大儿子四岁半,在上幼儿园。他非常喜欢学校,也喜欢老师,并且渴望每天学习新事物。这周的某一天,他早上醒来告诉我,他不想再去上学了。当我问为什么时,他只会告诉我他宁愿待在家里。在询问了老师和作业之后,我终于问了我最害怕的问题:在学校有人欺负你吗?是的,他说。学校里有人推了他。想到另一个孩子欺负我儿子,我的心很痛,我知道这不是最后一次,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早就开始了。打、踢、推和咬可能在孩子一岁半之前就开始(Tremblay等人,1999年)。随着孩子的长大并开始说话,诸如开玩笑和叫人称呼等口头攻击变得很普遍,始于学龄前(Coie&Dodge,1998)。 随着他们进入童年和青春期,关系型攻击(例如秘密讲故事,谣言传播和社会排斥)也成为孩子们互相折磨的一种流行方式(Crick,Casas,&Mosher,1997)。

当小孩子变得刻薄时怎么办?心理学家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好斗,是什么使他们表现得如此? 刚开始时,婴幼儿在生气或恐惧时就开始做击打和咬人之类的事情,并且没有其他任何方式来表达自己或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口头交流,并能在悲伤或沮丧时变得更好地控制自己。 当孩子开始能够对他人的思想进行推理时(研究人员称之为心理理论),他们就能更好地预测他们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到其他人,这就是关系攻击可能形成的时候。尽管孩子们通常在5岁以后才能对别人的思想进行推理,但关系攻击在早些时候已经以一些非常简单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比如说“除非你给我那个玩具,否则我不会和你玩”(Crick,Casas,&Mosher,1997;McNeilly-Choque等人,1996年)。

关系攻击也是欺凌行为的开始。欺凌行为是一种倾向于对同一个人重复的侵犯行为,它涉及到一种“权力”动力,其中欺凌者对受害者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甚至互联网上。事实上,随着青少年开始接触短信、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他们越来越容易受到网络欺凌或在互联网上发布关于他人的有害内容(Feinberg&Robey,2009)。虽然很难评估有多少孩子会被欺负(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报告),但有10%到33%的孩子承认自己是受害者。尽管身体欺凌的发生率在过去20年中有所下降,但网络欺凌现象却变得越来越普遍(Hymel&Sweener,2015)

你可能会想,经常欺负别人的孩子,这个孩子肯定有心理上的问题,事实上,在过去,欺凌者被认为可能有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障碍。但情况通常并非如此。根据调查显示,许多欺凌者往往很受欢迎,并且具有很好的情感理解能力(Wolke&Lereya,2015)。实际上,尽管对他人做出积极行为会降低情感理解能力,但积极行为(或发起攻击行为)却会提高情感理解能力(Renouf等人)。2010年)。

真正善于情感理解的孩子们可能会意识到,身体上的攻击很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导致惩罚。虽然有更多的隐蔽形式的攻击,如秘密讲述或传播谣言,这是更有效地造成对另一个人的伤害,而不导致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惩罚。就像电影“坏女孩”中的恶霸一样,攻击性并不总是身体上的,有时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最巧妙的方法是心理上的。研究表明,男孩在身体和语言上更有攻击性,而女孩在人际关系上则更具攻击性(Ostrov&Kinging,2004)。

有些孩子表现出很有侵略性,因为他们从以前的经验中学到,人们普遍充满敌意并打算伤害他们。这被研究人员称为敌意归因偏见,或倾向于以为别人的意图本质上是对自己有害的(敌对的)。假设同伴的意图是对自己有害(卑鄙)的,那么有这种偏见的孩子可能会对涉及事件的社会互动反应过度(Crick&Dodge,1994)。经历过体罚的孩子们(比如打屁股)也会变得更好斗(Gershoff&Grogan-Kaylor,2016),因为他们了解到攻击性行为是不道德行为的合理解决方案。 也许出于同样的原因,欺负他人的孩子常常自己也是被欺负的。

采取措施防止欺凌或帮助儿童应对欺凌行为是很重要的,因为被欺负的儿童在各种情绪问题上有较大的风险,例如焦虑症和抑郁症,或在学习上表现更差(Wolke&Lereya,2015年)。重要的是,在绝大多数欺凌事件中,还有其他人在场,观看欺凌事件的发生。不幸的是,许多人并没有阻止这种行为,反而鼓励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瑞典人和海梅尔出版社,2015)。此外,当教师对冲突的反应不恰当或师生关系不佳时,欺凌现象更常见。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欺凌问题,必须要在改变学校环境的源头下手,比如改变关于欺凌的规范的干预措施,和针对旁观者的干预措施(教他们干预)已被证明是有效的(Bradshaw,2015)。

因此,要解决孩子被欺凌问题。在个人层面上,与孩子谈论”欺负行为“很重要(Bradshaw,2015),尤其是鼓励他们如果看到欺凌行为发生在同龄人身上,如何介入和处理尤为重要。提高和促进孩子的同理心也有所帮助,因为同情心与欺负行为负相关,表现出更多同情心的孩子更不会欺负同龄人(Mitsopoulou&&Giovazolias,2015),甚至当他们看到别人被欺负时,更有可能干预(Nickerson,Mele,&Princotta,2008)。与孩子经常交流情绪相关的父母,孩子的移情能力、同理心更强,表现得更亲社会。另外通过模拟自己同理心也是教导孩子如何表现出同理心的一种方式(Eisenberg,VanSchnydel,&Hofer,2015)。最后,教导孩子们要彼此友善,对于那些欺负者和被欺负者来说,让社会互动变得更加积极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个人层面上,与孩子谈论欺负行为很重要(Bradshaw,2015年),尤其是在鼓励他们介入时,如果他们看到对同伴的欺凌行为,就尤为重要。促进同理心也可以有所帮助,因为同情心与欺负行为负相关,表现出更多同情心的孩子更不会欺负同龄人(Mitsopoulou&&Giovazolias,2015),当他们看到别人被欺负时更可能干预(Nickerson) ,Mele和Princiotta,2008年)。与孩子谈论自己的情绪的父母的孩子具有较高的共情能力和较亲切的行为(Brownell,Svetlova,Anderson,Nichols和Drummmond,2013年; Garner,Dunsmore和Southam-Gerrow,2008年),并可以自己模拟同情也是教孩子如何善解人意的行为的一种方式(Eisenberg,VanSchnydel和Hofer,2015年)。

最后,教导孩子们彼此友善,可能会有助于孩子社会交往更加积极,无论是对欺负者还是被欺负者。

中文作者:大沈 | 心理学说首发,欢迎转载,请保留出处。

AI wordpress优化 一键换脸在线 两性关系 丧文化 个人成长 中年危机 互联网 产品经理 产品营销 人工智能 人际关系 克服焦虑 出轨 分手 夫妻关系 失眠 婚姻 婚姻关系 孤独症 尬聊 尬舞 开方式关系 心态 心理健康 心理创伤 心理学 心理学家 心理学说 情感 情绪管理 抑郁症 焦虑 焦虑症 焦虑障碍 王阳明 社交 离婚 绿帽情结 缓解焦虑 网站程序 自闭症 营销 营销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aptcha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