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飞 (Eden)

专注品牌营销与心理学研究,期待与大家交流心得、分享实战经验,愿每位来访者都有所收获!

11条法则帮你系统、高效地解决问题

个人发展受限,企业成长受限,当外部充满未知时,我们不妨先练内功,从系统内、组织内找到解决困难的关键解。

如何找到这样的关键解?《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揭示了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的11条微妙法则,这11条法则对我学习和应用系统思维有很大帮助。善用这些法则,能够帮助你系统、高效地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就用书中提到的和我接触的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些法则。

法则1:今日的问题源自昨日的解

怎么理解这个法则?

一位业内资深hr曾经给我和朋友讲过一个猎狗和猎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它,追了很久也没有追到。牧羊狗看到此情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多了。”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完全不同!我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跑,它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
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的对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骨头吃。这一招儿果然有用,猎狗们纷纷去努力追兔子,因为谁都不愿意看着别人有骨头吃,而自己没得吃。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捉到,而小兔子却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奖赏差不多,猎狗们善于观察并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慢慢地,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猎人对猎狗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得到的奖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儿去捉那些大的呢?”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的兔子的总重量的方法,按照猎物的重量来评价猎狗的表现,以决定这些猎狗在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兔子的数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的兔子的数量下降得越厉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主人。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猎人做了论功行赏的决定,分析与汇总了每只猎狗捉到的所有兔子的数量与重量,并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达到猎人规定的数量。
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这时,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捉兔子去了……

猎狗和兔子的故事,其实讲出了公司激励制度的难题,当hr每一次想优化激励制度时,这个激励动作都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而且好像永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今日的问题源自昨日的解,我们今天用的解决办法,往往会成为明天问题的根源。

工作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现象。比如,产品销量不行,大家就会热衷于搞促销,比如双十一折扣活动,这确实能吸引许多顾客提前购买,但是,活动之后,订单数量往往会直线下降,远远低于折扣活动之前。

法则2:越用力推,系统反弹力越大

彼得·圣吉称这种现象为“补偿性回馈”,意思是我们越是善意地干预,越是引起系统的反面效果,他举了美国缉毒警察的例子:

美国的缉毒警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拘捕了东部街区的D枭,那么很快在西部街区就会冒出很多D品商来。再有,如果哪个城市查获了大批D品,那么很快还会有D品商冒出来,因为查获大批D品后,D品短缺,价格高涨,许多受不了D瘾的吸D者和经不住暴利诱惑的D品商会选择铤而走险。

补偿性回馈不限于大的系统,放在个人身上也一样。比如,戒烟会让一些人体重增加,身材变差。之后,心里有了压力,为了解压,又开始抽烟。再比如,为了减肥,有些人选择节食,可节食中对美食特别渴望,按耐不住,大吃了一顿,体重增加,又得继续减肥。

法则3:情况变糟之前先变好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政府曾经为城市低收入群体大批量建房子,同时为他们做职业培训,花了大量资本和人力,这些举措确实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十年过去后,低收入群体不但没有变少,反而更多了。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听说有这样的补助后,大批低收入群体从别的城市或者乡村赶来,享受福利,导致新住宅区过度拥挤,职业培训也供不应求,城市税收被消耗,最终让更多人陷入贫困。

法则4: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

书中讲了一个你听完可能会笑的故事:

一个过路人在路灯下遇到一个醉汉,醉汉跪在地上好像在用手摸什么。路人问醉汉在干什么,醉汉说:“我在找我家房门的钥匙”。路人问:“你记得是在哪丢的吗?”醉汉回答是在他房子的大门前丢的。路人问:“那你为什么在路灯下找呢?”醉汉说:“因为我家门前没有灯。”

法则5: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

有时候容易的、或熟悉的解决方案不但没有效果,反而造成更坏的后果。这让我联想到《吕氏春秋》里的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别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就会给他们补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让很多落难他乡的鲁国人因此而得救,重返故国。

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个很有钱的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很多鲁国人,却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子贡以为自己干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以为自己带了一个好头儿。

然而,没想到自己的善举换来的却是老师孔子的严厉责骂。

孔子说,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们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就完成了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们补尝和奖励,让行善举的人不至于受到损失,而且能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但是,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却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还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就会造成做善事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无法重回故土。所以,子贡的行为不但不是善举,反而是最可恶的恶行!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有些人以饮酒来消除压力,没想到后来却养成酗酒的坏习惯。

法则6:快就是慢

最经典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以及“揠苗助长”,在商业案例中,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

比如,某家电品牌是该领域的王者,曾经有多种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据全国领先位置。但是在21世纪初,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其花费巨资收购了两家世界巨头的相关业务,朝世界500强的目标奋进。然而这两次国际并购,让其因水土不服而连年亏损,差点破产,进入世界500强的理想至今未能实现。

法则7: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

上面我提到的那些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错看了因果关系。我们以为,因和果在时间、空间上是紧密连接的,所以把销量少、贫困、肥胖……都归因于眼前的原因:如果销售达不成目标,就搞促销;如果住房不够,就建更多的房子,如果身体太胖,就少吃一点……

小朋友在玩游戏时,才会在很小的时间和空间内找答案。而有的管理者,也是这样来思考管理问题的。

系统思考时,首先就要抛弃这个倾向,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找因果关系。

法则8:微小的变革可能产生很大的成果

系统思考的结果并不一定要搞一个大动作,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关键行动,就可以产生重大、持久的效果,这个小小的关键行动就是高杠杆解。

要找到这个最省力的高杠杆解,其实并不容易。彼得·圣吉老师在书中举了个例子——轮船上的辅助舵。辅助舵是舵上的小舵,它的作用是让轮船的舵更容易转动,这样轮船更容易控制方向。

试想一下,假如一艘万吨巨轮在大海中航行,要使它向左转,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向左推一下它的头。但是以万吨巨轮的重量和速度,那得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产生向左转的效果?那么能不能利用杠杆原理,找到一个支点,然后用最省力的方式让船转弯呢?

确实可以,杠杆的支点位于船尾,把轮船的尾部向右推,油轮就能向左转。这时,小小的辅助舵就产生了大大的功效。因为船越大,舵越难转动,越需要辅助舵。

辅助舵遵循的是杠杆原理和流体力学原理,可见要找到这样的高杠杆解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事。为了找到它,我们需要从系统背后的“结构”来看,而不是从表面的“事件”开始,观察变化的全程,不要用静态的视角,做点状思考。

法则9: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但需要一个过程

无论是个人选择,还是公司的战略选择,我们往往以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为二者有矛盾,非此即彼。其实不是,如果用系统的观点来看,会发现矛盾并不存在。因为一旦深入观察变化过程,采用“动态流程思考”,我们就能识破静态片段式思考产生的错觉,会看到一幅新的景象。

比如,一座城市,既可以要“绿水青山”又可以要“金山银山”,生态坏境的改善能够带来居住环境的改善,居住环境的改善增加了城市吸引人才的能力,人才的聚集又带动了产业的创新,产业的创新带来了城市的更大收入,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者可以兼得,只是需要一个过程。

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法则10: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彼得·圣吉在书中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三个盲人遇到一头大象,每一个人都被吓得大喊大叫。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一只耳朵说:“这是一个又大又糙的家伙,像块地毯。”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说:“我摸到的才是真相,它就是根中间空的管子!”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一支腿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它又硬又结实,像一根柱子。”

这三个盲人其实和许多公司里的产品、销售、运营有雷同的地方。因为一个公司里的实际情况往往如此,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看不到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因此也就不知道大象的全貌。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把大象一分为二,可以得到两头小象吗?当然不能。其实,包括公司,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以简单地将其切分为几个独立的部门,否则只会一团乱,从而找不到关键的杠杆解。找不到杠杆解,困难就无法解决,因为杠杆解往往存在于互动中的位置,无法从明显的片段中发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部门与部门之间,往往只会各扫门前雪,把问题扫给别的部门,甚至互相甩锅。

法则11:没有绝对的内外

系统是没有绝对的内外之分的,即便是外部原因,也要变成系统内的原因来处理,因为解决之道,往往藏在我们跟“敌人”的关系当中。

文/欧阳晨 混沌研究员

AI wordpress优化 一键换脸在线 两性关系 丧文化 个人成长 中年危机 互联网 产品经理 产品营销 人工智能 人物 克服焦虑 出轨 分手 员工管理 夫妻关系 夫妻吵架 失眠 婚姻 孤独症 尬聊 尬舞 开方式关系 心理创伤 心理学 心理学家 心理学说 心理测试 性幻想 情感 情绪管理 战略思维 抑郁症 焦虑 焦虑症 焦虑障碍 离婚 系统思维 绿帽情结 缓解焦虑 职场心理学 自闭症 营销 营销案例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aptcha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