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飞 (Eden)

专注品牌营销与心理学研究,期待与大家交流心得、分享实战经验,愿每位来访者都有所收获!

网络欺凌对人们的持久的影响有多大?小编表示以后发贴要慎重

就在10年前,一个令人尴尬的失言可能会被登在当地报纸上,或成为家庭后院闲聊的话题,但是它很快就成为旧闻。但今天却不一样, 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些负面言论拥有永恒的生命和无限的触角,数字灾难的受害者可能要学会,永远与这些高科技负面“标签”共存。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最近进行了一次学习,研究中就探讨了负面社交媒体评论的持久影响。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负面信息能够影响每个人,其中包括负面信息的发送者。 虽然负面消息在整个聊天过程中平均持续了8分钟,但正面消息只会持续一分钟。

这项调查的作者赛斯·弗雷Seth Frey和他的研究人员提醒人们,要慎重考虑在网上发布的内容,因为该研究指出,他们发布词汇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在线可以成为现实

有些人会让他们的手指飞起来,在他们和他们的信息接收者之间设置一个屏幕。研究人员提醒我们,在线交流可能与面对面的交流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是我们的话语可以转化为武器的地方。

总而言之,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解禁效应,即人们在网上的行为与现实中的不同。

约翰·苏勒(John Suler)博士是莱德大学(Rider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他在2004年的一篇研究论文中首次正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解释说,袭击者和受害者之间缺乏身体联系,这让人更容易说出自己平时不敢说的话。

当这种抑制效应变成有毒或攻击他人时,他们发帖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在线发贴可能不知道受害者是谁,或他把网络上的它们看作一个真实的人,而且这种恶劣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后果,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跳过讨论。苏勒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感到沮丧和愤怒的时代”,“网络解禁效应使人们表现出表现出沮丧和愤怒。

这是你的声誉

您是否习惯在网络上找网络朋友作为网络治疗师?或者用你的社交平台做为发泄的机器?

现在很多大学和企业,都使用社交媒体作为他们在线获取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大多数机构和企业都认为工人、学生和申请者不管是在线和离线都是他们品牌的延伸。换句话说,你在网络上的行为从来不会过时。

如果你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大声咆哮的人,你很可能会以这种方式受到更多负面关注,他们可能会影响到你的职业,工作或增加儿童申请入学相关的财务支出。大多数工作场所和大学都制定了社交媒体政策,我们可能只需点击一下即可离开大门。

如果你在网上被欺负或羞辱会怎么样?

你年轻的时候,你嘲笑或辱骂过什么名字?它可能就是你成为网络欺凌的写照。

最近皮尤研究公司(Pew Research)的一项调查显示,冒犯性的辱骂是最常见的网络欺凌形式,其次是害怕网上的虚假谣言。为了增强那些被贬低、欺凌或与虚假谣言作斗争的人应对能力,由Monica Lewinsky和她的团队推出了一个强大的PSA

重新思考你如何在网上发帖的5种方式:

1.有必要吗? 您是为自己的平台进行社交分享,还是为你的自我过度分享?

2. 情感分享。今天过得不好吗?你可以考虑与朋友面对面的离线聚会,进行一次抱怨和喝酒的对话。

3. 不当的分享。永远不要发布有亵渎性内容或其它对你产生困扰不负责任的帖子。

4. 建设性的分享。你可以进行健康的(建设性的)辩论,但是当你觉得语气变得讨厌或好斗的时候,你是时候点击退出了。

5. 了解您的受众。你的对象是谁?同事,老板,学生,孩子?你的写的言论就像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永远不要以为你的话不会被扭曲,这就是现在的网络世界。

最后忠告:保持你在网上的善良,永远不会出错。

【参考资料】

  1. The rippling dynamics of valenced messages in naturalistic youth chat – October, 10, 2018
  2. PEW Research Survey – Youth Cyberbullying – September, 27, 2018
  3. Shame Nation: Global Epidemic of Online Hate (Sourcebooks, 2017) – John Suler interview

以上文章资料来源于国外网站,如有翻译错误或侵权请联系作者

图片来源:东方IC

文章编译:心理学说

AI wordpress优化 一键换脸在线 两性关系 丧文化 个人成长 中年危机 互联网 产品经理 产品营销 人工智能 人物 克服焦虑 出轨 分手 员工管理 夫妻关系 夫妻吵架 失眠 婚姻 孤独症 尬聊 尬舞 开方式关系 心理创伤 心理学 心理学家 心理学说 心理测试 性幻想 情感 情绪管理 战略思维 抑郁症 焦虑 焦虑症 焦虑障碍 离婚 系统思维 绿帽情结 缓解焦虑 职场心理学 自闭症 营销 营销案例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aptcha Code